5歲就當新娘 印度童婚歪風踐踏人權
性侵案件頻傳的印度其實還有另一個恐怖的社會現象,
就是「童婚」。根據最新統計,每30名印度新娘就有一個不滿13歲,
這些小女孩為了幫助家人脫貧,用身體換聘金,
加上國家對這樣的陋習視而不見,讓童婚歪風越來越嚴重。
▲印度童婚現象幾乎天天發生。(圖/翻攝自NDTV)
▲5歲女童被迫完成結婚儀式。
5歲女童一邊哭,一邊被爸爸拉著繞火爐,完成結婚儀式,
她的新婚丈夫 也只是個男孩。在印度,小女孩哭哭啼啼被迫結婚的場景每天都發生,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達47%。這種現象不是印度獨有,
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個女孩在懵懵懂懂中成為小新娘。
葉門童婚受害者Aisha:「我不想嫁給這個男人,
因為他年紀大我很多很多,我10歲,他40歲。」
8到10歲才是剛入小學的年紀,在葉門許多女孩就被迫成婚,
把女兒嫁出去,父母能拿到優渥的聘金,
也放下在成長過程中要維護女孩貞節的責任。
葉門女性組織研究員:「在葉門女童結婚的比例,大概佔全部婚約的30%到40%。」
▲拉萬結婚當日被迫行房,結果嚴重出血而不幸死亡。
這些女童不但被剝奪了童年、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更暴露在「危險」中。2013年8歲的葉門女孩拉萬嫁給40歲的男人,
當晚被迫行房,造成嚴重內出血,命喪自己的新婚之夜。
葉門人道組織醫院醫師Salwa Al-Ghomairi:「例如我們曾有一個案例,一個14歲的少女,
當她到醫院的時候,她的情況很嚴重,她受創傷,她幾近死亡,而最後確實她過世了。」
▲童婚在許多國家比例都高達40%。
還沒發育成熟的身體因為強迫性行為而致死的事件時有所聞,
葉門政府曾想制定結婚年齡門檻,卻被保守派議員反對。事實上,
全世界包括衣索比亞、南蘇丹、孟加拉、尼泊爾等有超過20個國家遍布非洲、
南亞,童婚比例都高達40%,最嚴重的尼日爾有75%的婚姻都是小新娘。
小女孩嫁給年長男性,更容易遭到性虐待和暴力。
葉門童婚受害者Jamile:「那男的打我,他虐待我,用刀子傷害我,我只好逃到鄰居家。」
▲女童們在小小年紀就當媽媽。
更多的死亡發生在小媽媽們懷孕生產時,許多小新娘很早就懷孕。
這位媽媽才14歲,已經有兩個孩子,能夠平安就是萬幸。
反童婚組織學者Mary Robinson:「我們很關心女孩們不應該太早結婚,
因為這是有很大的風險,他們太早懷孕很容易死亡,或是寶寶會死亡。」
童婚比例高的國家,分娩死亡率也高,因生產過程而死亡的產婦多集中在15歲到19歲之間。
辛巴威童婚受害者:「我沒有受過性教育,也不知道性行為到底是什麼。
當我生小孩的時候,護士接著他,接著又回來告訴我,我的孩子已經死了。」
▲葉門女孩阿里。
童婚現象在不同國家中,共同的根本原因是貧窮以及根深柢固的性別文化。
童婚議題早在2009年跟著葉門女孩阿里的故事曝光,而引發世界關注。
Journeyman Pictures紀錄片:「Nuiood Ali還只是個8歲的孩子,
當時她爸爸就要將她嫁出去。」阿里的父母靠乞討養活16個小孩,
極度貧窮下他們讓8歲的阿里嫁給30多歲的男人。
葉門童婚受害者Nuiood Ali:「他結婚當晚就性侵我、強迫我,
我和他的媽媽、妹妹、嫂嫂在一起,後來嫂嫂離開了,留下媽媽和妹妹,
他強暴我,他說妳現在已經是我老婆了。」
記者:「他性侵妳的時候,他媽媽在旁邊?」
葉門童婚受害者Nuiood Ali:「對,她抓住我的手。」
記者:「抓住妳?」葉門童婚受害者Nuiood Ali:「對,就像這樣。」
阿里不斷遭到性侵、毆打,兩個月後,終於她找到機會逃出來了。
葉門童婚受害者Nuiood Ali:「我逃跑了,我搭大眾交通工具,
先是公車再來是計程車,司機問我說妳要去哪?我說法院,
他說哪一間?我說就法院,我也不知道叫什麼,他就帶我去了。」
▲阿里的故事讓她成為年度光榮女性,書本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阿里直接找法官求助要離婚,在童婚現象普遍的葉門,
她是第一個這樣公開跳出來的女孩。阿里的經歷使她成為國際名人,
被美國雜誌頒發年度光榮女性,她的遭遇被寫成書,翻譯成30多種語言,
在世界流傳著,版稅收入讓阿里家裡買了新房子,
讓兄弟姊妹上學,她的生活完全被翻轉。
但阿里逃出煉獄只是罕見個案,童婚仍然盛行,
聯合國預估在2011年到2020年這10年間,全球仍會有5億個女孩,
還不到15歲就被迫童婚。為了喚起國際間的注意,
聯合國找來女星Ashley Judd擔任親善大使宣傳反童婚。
▲Ashley Judd幼年曾被性侵,因此現在積極致力於女權運動。
聯合國反童婚大使Ashley Judd:「很多孩子會這樣,當他們最後真的講出來了,
大人會去否認,覺得亂說,認為孩子不是這個意思,事情沒有發生,所以他們乾脆不說了。」
身為反童婚大使的Ashley Judd曾有過一段悲慘的童年,
因為幼時被性侵的遭遇,讓成名後的她致力於女權運動,
搶救受害的女孩不分國界、身份,要讓更多人站出來。
轉自奇摩新聞
徐嘉君 2016/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