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文化讓尼泊爾把心酸心安都攤開給你看?
什麼文化讓尼泊爾把心酸心安都攤開給你看?
2016-09-19 10:31:28
從尼泊爾回來有一陣子了,回憶起加德滿都大街小巷的髒、亂、差,依然心有戚然。
跟朋友聊天,她問尼泊爾好玩嗎?我答好玩兒,但那個地方太窮了太亂了。她繼續問,那去看啥呀?
我囉嗦了博卡拉的喜馬拉雅山脈滑翔,也囉嗦了雨中看到的中世紀的杜巴廣場,
還囉嗦了各種尼泊爾人的笑臉。但是,我依然囉嗦不出尼泊爾給我的真實感覺。
很多人說起尼泊爾,會說那裡是個幸福感很高的國家,那裡的人們面容平靜、
眼神安詳,那裡的人們無欲無求,信奉諸神,敬仰諸神,神比人重要。人可以受苦,可以苦修,此生如此了,期待來生可以入天堂。
我去了加德滿都,也從加德滿都到博卡拉長途行車。看了中世紀以來就佇立在廣場上的神殿、
廟宇,也看了坑坑洼窪的道路、擠滿人的公交車、穿著髒衣服在工地背磚的女人,
也遇到了上學下學路上,穿著整潔校服的孩子們,女孩子頭上都記著白色的蝴蝶結。
我雙手合十去面見了庫瑪麗活女神,也在毘濕奴神廟台階上遇到不依不饒乞討的孩子。
喜馬拉雅山脈裡魚尾峰的雪山頂在雲層裡時隱時現,我在世界和平塔的白色轉廊裡冥想不已。
這個國家,為何像一個袒胸露乳的女人,將所有的一切坦率給世界,美好的、貧困的、
平和的、掙扎的,人世間的這一幅圖畫,鑲嵌著所有的心酸、心安,呈現在眾神之國的陽光之下。
神比人多。神比人重。神比人貴。神比人神。
有一個數據,說尼泊爾有三億三千多萬神衹之位,寺廟是數不清的。國家現在總人口約2800萬。
從2006年這個國家才成為“世俗國家”,之前是以印度教立國的君主制國家。一年365天,
大約有300多個宗教節日。因此無論你在尼泊爾停留多久,大多都會在街上遇到慶祝節日的人們,
他們抬著神位在大街小巷穿行,孩子們跑在前面,聽上去很有節奏的音樂陪著他們熱鬧地轉佛塔,
每個人臉上有緹卡(賜福紅點),他們還會把節日祭祀的一把類似麥片的食物捧給遇到的人,
然後用近乎憨痴的神情望著你,希望你吃下這捧食物,體會他們那一刻與神明交往的喜悅。
相比他們,我們是從富裕的生活裡來的人,我們已不會毫無顧忌地在旅途中吃這些東西;
而且我們看到他們在泥濘路上、破敗的房屋和擁擠紛亂的街上,那種寫在臉上的欣欣然,
讓我們不解。神靈的力量,難道穿透了塵世裡所有的苦難,才讓他們如此聽天由命?
翻閱尼泊爾的歷史,太多紛繁複雜的動盪不安始終籠罩在這個釋迦牟尼誕生地的雪山佛國。
政治與戰爭、宗教與紛爭似乎從來都沒離開過這裡,現在的尼泊爾百姓面對生活困難、
貴族與貧民的生活差距,會有口頭禪是“這是政治啊”,這也是歷史留下來的思維邏輯。
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在尼泊爾的藍毘尼,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那時候南亞處於類似中國百家爭鳴的時代,
思潮交流活躍。曾經的尼泊爾老國王比蘭德拉曾說過,尼泊爾是南亞和中亞文化的交匯點。
當時尼泊爾有亞利安人和蒙古利亞人兩大種族,後來逐漸沿襲演變到現在有六十多個民族。
南亞和中亞文化興盛交替中,有吠陀經典的印度教文明遺留,又有佛教各項分支裡的文化藝術,
薩滿教、笨教、原始崇拜等都有影響。不同族群、不同教派,在同一塊土地之上,文化相融中,
尼泊爾的和諧也是奇蹟,雖然有紛爭不斷,但尼泊爾文化里有著印度教的祭祀至上、
種姓制度,也有了佛教所倡導的寬容、非暴力、認命等宗意。
1962年,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憲法,標明尼泊爾是“印度教王國”,2006年,議會通過決議,
才廢除印度教作為國教的地位,卸下宗教王國的負擔,成為普通人的世俗社會。但是,
印度教的影響已深入尼泊爾社會的深處和尼泊爾人的靈魂深處。當初宣布印度教為國教,
尼泊爾是全世界唯一如此做的國家。大約是在18世紀,沙阿王朝聯合西部印度教上層攻克加德滿都,
進而統一尼泊爾,逐走了西方基督教傳教士,禁止宗教改宗,宣稱尼泊爾的君主“寵信亞利安文化和印度教”,
樹立“君權神授”觀念,國王是毘濕奴大神的化身,是民眾至高無上的保護神,國王和王室、
皇家軍隊將領均為尊貴的剎帝利種姓,由皇家祭司婆羅門輔佐。正是這兩大種姓的家族構成了尼泊爾王國時期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
或許因為這些歷史,尼泊爾人承載不了現代世界裡的很多顛覆性變革文化,
他們的表現與破破爛爛的尼泊爾現實世界呈現一種強烈的反差,他們的身上似乎已有神性的光輝,
不心安,那又能怎麼樣呢?多少年社會固有的階層造成的世代財富的差距,世界上貧窮的地方還很多,
中國西部山區也依然有很多家庭掙扎在貧困線上,新的貧富差距正在拉大,
但是安於貧困並在生活中找到一種內心的平衡,這不得不說已將人心修煉或麻痺到一種高度,
也許這是宗教和文化雙重浸染的必然結果。
現代社會裡的人們看尼泊爾的現實是一種心酸,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
是殘酷的生存現狀得以呈現的國度,
但是神性的光輝恰恰就彷佛照耀著這個地方,人們的安於貧窮,
在無奈之中,格格不入地與尼泊爾的美麗山水和社會的落後相伴,
觀摩這樣獨特的尼泊爾氣質,形成了今天吸引現代社會人們前往尼泊爾的動因之一。
翻轉自